|
等车的时候,买了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吸引我的是封面的文字,“在富士康如何当工人”。近来,富士康的13连跳,让富士康成了敏感词汇。
说不清楚到底是该关注,还是回避,对于鲜活生命的消逝,我的态度首先是不忍面对。
封面的标题是中性的,并没有让我联想到13连跳,只是想探究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王国,让人生出厌世心。
不可避免的,谈完富士康这个超级工厂之后,是三个消逝生命的介绍。看着杂志上双亲悲痛欲绝的模样,看着消逝面孔的青春洋溢,我异常难受,心里象噎着东西一样,想哭却又哭不出来。难受的同时,也希望能发现些什么,给这个简单粗糙的社会记上一笔。
我发现这三个孩子都是要强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属于自己的天下,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啊,面对的却是每天枯燥的流水线生活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失望。没有人关心他们的难受,没有人可以听他们的倾诉,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描绘生活另一半的模样,生生地把自己逼上绝境。
从小到大,受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家长无形间给孩子背负了一些压力,出了社会后,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孩子们又给自己压下了重担。人是需要有压力的,但对于这些要强的孩子而言,这些压力已经成为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这种超负荷的压力下,不懂得调适,只能是走进死胡同里。
这些鲜活生命的逝去,能给我们敲醒什么样的警钟?
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生活中不是除了学习好和挣钱多,就别无其他了。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能发掘到除了学习还是其他的美好?我们可不可以劝慰孩子不要拿挣钱多少给自己压力?
学校在孩子们迈出校门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告诉孩子们有理想是好事,但是也得让孩子们明白理想和现实的是有差距的,而不是坐视孩子们给自己吹出梦幻的肥皂泡而不管?
雇佣社会“新鲜人”的企业是不是在给员工入门培训的时候也给孩子们上好这堂课?你不是挣钱的机器,你的生活中还是有其他值得你重视和追求的东西?
社会是不是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长期把孩子们圈养在学校里只顾读书学习,是不是也应该改改革?社会上是不是应该有专门这样的部门和大众传媒来重视孩子们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宣传?
每年都会有大批初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的孩子,每年都有大批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的毕业生,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无穷多的,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让一个简单粗糙的社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