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的歌声(2013.6.20)

2013-7-9 10:37| 发布者: 美新路| 查看: 31977| 评论: 0

              “亲子的歌声里,
                  传承着爱与文化,
                    平等的关心里,
                      温暖和缘分不断地延伸。”
  这次回北京前听晶晶说白大妈走了,心里一阵难过,也立即想到了宫大爷,九十多的高龄,不知他是否能适应失去老伴的生活?端午节有些时间,约了晶晶一起到馨兰敬老院去探望他。我们到的时候屋子里很热闹,儿子孟和以及几个闺女都在,宫大爷的精神气色也都不错,让我安心不少。由于去年九月离开后就没见过,我们两人都有些激动。当我和晶晶一起向白老师的遗像鞠躬时,我不禁热泪盈眶。虽然宫大爷和白老师不是我主要陪伴的老人,但由于他们也在天乐多年了,在善意的带领下,慢慢也就成了彼此很关心的人了。晶晶是第一位和他们两老结成对子的志愿者,当时他还是大学生,一下子也8,9年过去了。白老师是一位很慈爱平和的老人,在郭大妈走了后,我就开始更多的探望他们两老了。宫大爷对事情常比较多自己的看法,但白老师总是笑嘻嘻的和他好好说,从没看她和宫大爷较劲。在天乐刚成立时,白老师还自动的在图书室帮忙,每天都把报纸杂志摆的整整齐齐的,许多院里的老人都喜欢早上到那里渡过一段愉快的时光。白老师唯一很坚持的是每次都要给我一些糖果,我又不愿意拿我不吃的东西,唉,但她很少会允诺我的请求,常常还是她老人家赢了。   宫大爷谈锋仍健,仍是关心着国家大事,但中气比以前又弱了。孟和跟我说,他已从爸爸那儿传承了蒙古的歌唱,要为我们唱一首。一听之下,让我感受到了宫大爷多年前在颐和园游船时那种豪迈飘扬的歌声。我忍不住大声叫好,宫大爷面含微笑,跟我说孟和如今是一个学校的校长,挺忙的。我明白他做父亲的感受,笑着和他会心的点点头。他真是一位福寿双全的老人。

和晶晶一起追思白大妈,后为宫大爷(孟和摄)


虽久未相见,但许多话都不必说了(孟和摄)

  我在美国和中国都待过多年,对中美老人在敬老院的情况感到有很大的不同。美国老人一般很独立,他们年轻时虽也养儿育女,但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并鼓励儿女早早独立,晚年对儿女也没什么高的要求,自己则积极的过好自己的生活。中国老人一辈子的生活里常为儿女付出很多的辛劳,但内心也常有很多的期望或不自觉的要求。虽然很多儿女也尽量来,但老人家常看到的是他们没来或晚来的时候。在美国经常看到年纪很大的老太太还精神抖擞的做头发,然后穿上颜色亮丽的洋装只为了到老人院的餐厅和其它老人共进晚餐。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我觉得为美国老人的暮年带来不少光彩。虽然美国老人也感到孤单,但他们比较积极面对老年的生活,但中国老人常比较顾虑拖累儿女,一方面不舍得为自己的生活品质花什么钱,另一方面也比较不把敬老院当作另一个家来生活。
  陪伴老人的旅程也让我结识了多位老人身边的敬老院职工和护工。在告别了宫大爷后,我们一起去探访陈起来,当年照顾苏大爷最后两年的护工。我特别的感谢和敬重她,不但因为她对老人用心,更因为她都贫血吃药了(自己花了不少钱),却还舍不得离开这几位她日夜照顾的老人。从另一位熟悉的护工那里知道她还在,有点兴奋。在二楼找到了她,在楼道里我们就拥抱到了一起。起来告诉我她现在身体不错,老公也还是在机场上班,让我很欣慰。我告诉她:“美国老人在敬老院的安养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老人院的工作人员普遍欠缺敬爱长者的精神,也许他们的物质条件较好,但中国的老人得到比较多的温暖,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人群在这块大地上呵护着他们。”
  我现在常告诉美国的志愿者中国有许多的护工对老人很关心,我常以起来的故事和他们分享,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一起长期陪伴那些无人探访的老人家,共同为美国社会献出我们的一份礼物,同时也引领美国老人院里的护工感受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那种由内而来的温暖。


 

鸡蛋

鲜花

最新评论

  •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82275730
  • 邮箱: zhaomu@newpathfound.org
  •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元辰鑫大厦E1座201室

本网站运行在腾讯云 首页|站点统计|极简家园|手机版|小黑屋|百度统计|美新路 ( 京ICP备14061082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421号

GMT+8, 2024-5-2 21:39 , Processed in 0.103407 second(s), 18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