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伙伴们,刚刚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受到触动,现原文转载。
86岁抗战老兵山村辛苦度日 曾参加开国大典阅兵 | 发布时间:2012-05-15 文章来源: 新京报 | |
在家乡 昨日,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韭菜沟村,杨振亮老人坐在自家的炕上。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杨振亮86岁了,这是村干部对照着他的户口本算出来的,杨振亮说记不清了。
他耳背,要用很大的声音才能把一两个句子塞进他的耳朵。
昨日,在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及雅虎“替你看看爹和娘”公益项目的帮助下,他重返北京。
距离1952年4月他从北京退伍转业,一别六十年。
山窝里的流浪汉
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韭菜沟村,距离北京300多公里的小山村消磨掉了杨振亮后半生大多数时光。
最近,村委会接到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的一封来函,信中说,可把村里的特困老人接到北京免费养老。
村会计段树森几乎第一时间想到了村口泥坯房里挨日子的杨振亮——
老人靠着低保过日子;村口的泥坯房是借人家的;目前,孤身一人没人照顾。
还有一点,段树森觉得最重要,老爷子是抗战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在韭菜沟,人们不怎么关心过去。在这个只有760口人的小山村,450口常年在外打工,风沙不大时,村口会站满晒太阳的老头和老太太。
子女们都出门在外,村口的老人都是最忠诚的守望者。
杨振亮是个例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给他制造了便利,就是可以到处借房子住。
18年前,老伴儿因病去世,那时山里还没有后来的三北防护林的,风沙漫天是常事。
老伴儿死后不久,家里的房子就被风吹塌了。
没钱盖新房子,杨振亮就到处借房子住。出外打工的多了,一些老房子腾了出来,朴实的乡民救济着,杨振亮才有了栖身之所。
早年种4亩地,干不动了就给别人种。这家给点胡麻油,那家送点莜麦面,日子被胡乱对付着,“就这么活呗。”
模糊的旧时光
马甸、新街口、德胜门……一别六十载,昨天,杨振亮还能数出不少北京的地名。
“那时北京可破啦,但我们很神气。”华北骑兵师三师二团,杨振亮的转业证明上标注着陪伴他近10年的身份。
作为新中国成立时的12支骑兵师之一,杨振亮作为所在部队的代表,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大阅兵。
这应该是他一生最闪亮的记忆。
被张北的风沙雕刻的千沟万壑的脸已辨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提到骑兵方阵路过天*门城楼的时候,他抬高了声调——
战士们跨下马,齐声命令马卧倒,马儿齐刷刷地卧倒了。“战马特别听话,战士们都神气极了。”
周围是山呼海啸的“毛*席万岁”,杨振亮也跟着喊,当时他不过23岁。
后退7年,杨振亮和一群小伙伴扛起枪,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此前,苦出身的杨振亮一直为有钱人家放马牧牛,“日本人来了,就扛枪打鬼子。”
因为会骑马,杨振亮加入了当时的华北骑兵师。
“对方不死,我就得死。”听不清对方说话,杨振亮自己的声音分外洪亮。北京的客人抓着他回忆过去的戎马生涯,他对着所有人喊出这一句。
抽几口不离身的旱烟,老爷子眯着眼说,“我的腿被子弹打穿都没知觉,血顺着裤管拼命地流。负伤的马肠子甩在空中,跑的时候没事,停下来咕咚一声就摔在地上。”
这场战斗中,杨振亮因为作战英勇,被记一等小功。
重回北京城
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工作人员觉得,“有责任照顾好老人的晚年。”
其中有个插曲是,杨振亮的老伴去世不久,家里遭过贼,户口本、转业证被偷走了。
在换二代身份证时,因没有户口本,老爷子成了“黑户”。
段树森又一次为杨振亮奔忙。上一次还是杨振亮老伴儿去世时,他拉着老爷子找到县里的民政局,“这是战士,家里困难得很。”
那一次磨破了嘴皮,老伴儿的丧葬费免除了。
在段树森的印象里,杨振亮很怕事,“不愿给政*府添麻烦。”这一次,段树森从县武装部找来老爷子的转业证明,但身份证没办下来,“户口什么的早就不见了,真没想到有这一天。”
杨振亮自然也没想到。第四次搬进的两间土坯房住了将近4年,器什上凝固的灰尘表达着老爷子对生活的满不在乎。
“就这么活呗”挂在嘴边。因为耳朵不好使,对外界模糊的言语,老爷子多会堆出一脸笑容,作为对所有问候的统一回应。
只有一次,杨振亮难受了。
段树森的妻子王桂平回忆,一年冬天,夜里九点多钟,老爷子摇摇晃晃来到她家。嘴里模模糊糊地喊道,“我中了火毒了,活不长了。”
原来是他一个人生炉子,中了煤气。那天,杨振亮一边跟王桂平两口子念叨,一边哭,“身上都冻得僵住了,只有眼泪是热的。”
昨日中午,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驱车5个小时来到韭菜沟村。距离北京300公里,这里的气温要低上10℃左右。
杨振亮收拾了简单的衣物,还有他半生没离开过的旱烟叶,“坐上小车去北京。”
车开到昌平时,一路没怎么主动说话的老爷子说了一句,“北京变样了,以前可破烂着呢。”
新生活的拥抱
离开韭菜沟时,老爷子不断跟身边人询问,“还能回来的哇?”
工作人员笑着回答他,“您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义养中心的负责人陈锐向老爷子保证,“您是我们的宝,一切都听您的。”
当天下午,老爷子先拜祭老父亲,然后又去拜祭了老伴儿。
杨振亮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独自把他拉扯大。战争结束时,杨振亮回到家乡,但“爹已经没了。”
“我又去北京了,有好心人管我了。”在父亲墓前,苍老的杨振亮像个孩子一样倾诉。
昨日下午,“小车”开到了位于丰台的瑞普华老年义养中心,还没下车,中心工作人员就鼓掌欢迎杨振亮的到来。
按照承诺,义养中心将免费赡养老爷子直到终老。
在简单的欢迎仪式上,杨振亮颤巍巍地举着话筒,用和年轻时一样嘹亮的嗓音,表达对工作人员的感谢。
但高亢的发言过后,杨振亮又沉默了。一天的旅程结束,杨振亮的生活被热心的晚辈们改变。
崭新的被褥和衣服,土坯房中没有的电视机,终于,这个历经风霜的老战士,在86岁的时候,等来了迟到的礼遇。
征集心愿
“小羊跪哺,闭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体。膝落地,姿态如敬礼;小羊儿,天性有道理。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一朝羽丰,反哺莫遗弃。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摘自歌曲《跪羊图》
5月有母亲节,6月有父亲节和端午节,中国人自古就有孝亲的传统,百善孝为先,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很多老人缺乏子女的关爱。
为此,本报联合中国雅虎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圆父母的心愿”孝亲行动,在北京范围内征集父母和子女的心愿,试图呈现出志愿团队帮子女圆父母心愿的过程。
每个心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心愿需操作性强,比如为父母洗脚、向父母道歉等。请加入这次孝亲行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