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签到

27

主题

319

帖子

2279

积分

爱心精灵王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279

【爱心大使勋章】

发表于 2005-12-14 16: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经常和小朋友打交道,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希望下面的一点常识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 《家庭医生报》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心理学上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存在心理冲突,有痛苦体验。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心理问题不影响社会功能,持续时间较短,自己可以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或者通过与心理医生聊天减轻症状。
  为了预防不健康心理的发生,人们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书籍应多看看,用这方面的知识作指导以调节自己的心理,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有: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16:22:26编辑过]

尚未签到

27

主题

319

帖子

2279

积分

爱心精灵王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279

【爱心大使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6: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FONT color=#000000><STRONG><U>创伤后心理治疗</U></STRONG></FONT>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正处于标准化、整合的阶段。创伤早期的干预尤为重要,目前实践中干预的方法很多,但大多缺乏严格的研究证实其治疗方法的疗效。鉴于此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以及面临群体的复杂性,所以本文不苛求某种干预方法的完美性,仅对近些年关于此领域的干预实践以及研究作简要总结。
<P>     关键词:创伤后心理干预 心理汇报 认知行为治疗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 睡眠动力治疗 </P>
<P>    创伤后心理干预旨在解决继之创伤的精神心理变化、行为异常和相应的躯体症状,同时防止发展成慢性的精神病理状态,如PTSD、抑郁症、焦虑障碍、物质依赖等。创伤后心理干预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在过去的十年中得到迅速发展。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学术界发现人类对创伤后心理资源的需求迫在眉睫。在灾难发生后,每个幸免于难的世贸大楼内的承包商几乎都需要三个以上的心理咨询员为其服务,一些与灾难无直接关系的人也蜂涌而至,政府竭力紧急动员有限的心理卫生资源,为灾后人群提供支持和干预[1]。近年有关创伤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较多,但关于早期干预的、尤其是对发生在大灾难之后的有效治疗方法却十分有限。以下是关于此领域目前较为普遍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P>
<P>1 心理汇报(Psychological Debriefing,以下简称PD) </P>
<P>    PD被认为是重大灾难后心理干预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发展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模式。此疗法常针对幸存者、受害者以及救援工作者,在灾难发生后24-72小时内,采取一次性的个人干预或集体干预形式的治疗。PD通过使当事人集中于创伤经历、重新暴露于危险情景,同时通过干预促使反应正常化,强化有效应对行为,缓解情绪。此疗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PD包括许多针对个人的技术,称为危机干预方法(crisis intervention approaches)。后来集体干预形式的PD旨在迅速降低灾难发生不久后的精神心理痛苦,防止以后发生精神心理障碍,并对有发展成慢性问题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推荐进一.步治疗。集体形式的PD有三种模式:紧急事件危机倾诉(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拉斐尔模式(the Raphael model)和倾诉加工处理(process debriefing)。标准的CISD在创伤发生后的一周内,对来访者们进行为时1—3个小时的一次性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包括7个阶段。集体PD的另外两种模式与CISD明显不同,强调结构和创伤内容的某些特定方面[2]。 </P>
<P>    目前对于PD这一普遍应用的灾后早期干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评论, 与传统观念一致的一些学者认为,较之其他方法而言,PD对于灾后迅速控制和安抚幸存者的强烈情绪,帮助其建立有效的应对方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在灾难后较短时期内非常经济时效的干预方式,尤其在集体干预的形式中更体现了这一点[3]。 </P>
<P>    不同的意见认为,PD对暴露创伤后患者的恢复没有明显的效果,对于某些患者反而会妨碍或延迟自然恢复的过程,不能常规地作为大灾难后的立即干预。还有学者指出, PD与其它可供选择的干预方式相比,似乎其它方法更加有效,或PD与不进行任何干预相比,自然康复过程更加有效[4]。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具体的依据:①对于某些患者不同时期的多重和复杂的创伤不可能在一次的治疗时间内表达清晰和彻底解决。且在集体治疗的情境中幸存者们每人所经历的复杂、多重的危机因素,不可能用同一次标准化的PD治疗就能解决。有些幸存或受害者可能更喜欢一对一的个人治疗,而不喜欢集体干预,就这一点而言PD限制了选择权。②这种一次性的干预不足以防止症状的进一步发展,况且有时在集体干预中对患者的评价可能并不充分、贴切。最终导致对患者缺乏动态的监控和随访照料。③叙诉再现创伤性经历时引起的高唤醒可能会使患者对于创伤性记忆反应过高并试图尽力解释,这些均是急性应急障碍(简称ASD)和创伤后应急障碍(简称PTSD)的特征症状。这个过程也可能增加了再次创伤的潜在危险,引起过度反复的负性情感的危险而致抑郁,妨碍适应(如导致回避)和自然康复过程。因此PD也不适于急性居丧反应。④推荐的创伤后24—72小时的治疗窗可能时间太短,PD干预的操作程序不可能同时适用于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个体。 </P>
<P>    目前一些有责任的学者呼吁成立关于PD统一意见的专家治疗组,制定基于实践的操作指南,规定使用范围和禁忌症.。1999年,国际应激创伤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 Stress Studied , ISTSS)制定了国际创伤训练任务目标(Task Force on International Trauma Training),其中关于标准化PD的实施指南中强调,如有必要,需要有经验的,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实施,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应该进行临床评估,同时有明确、客观的评价监督体系,保证PD操作中的安全[5]。一般不推崇PD作为早期危机干预的心理治疗。 </P>
<P>    尽管直接或间接的负面评价较多,仍然有学者提出PD不仅要继续实施,而且似乎前景繁荣。因为创伤后心理干预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领域,没有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哪一种干预方法对于创伤后康复有效还是无效。况且我们面对的患者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很难应用同一评价标准来检验某一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如,无论是在应激源还是诊断标准的时段性方面,PTSD诊断标准的宽泛性在目前都存在许多争议,而且目前很少有关于创伤后人群正常康复过程的系统数据[6]。 </P>
<P>2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以下简称CBT) </P>
<P>    目前,关于创伤后早期有效心理干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CBT上,有些文献推崇它为治疗PTSD的首选心理干预方法。此疗法对于改善ASD和防止以后发展成PTSD有一定的疗效。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性骚扰、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一般性创伤(general trauma)的领域,尚无关于重大灾难的CBT文献。 </P>
<P>    有研究对创伤后急性期的幸存者进行CBT干预,在创伤后为期5个半月的随访中,实施CBT组的PTSD症状明显少于仅进行临床评估而未给予任何干预的对照组。另一研究对性骚扰后女性进行急性干预,两个月后接受CBT组只有很少的症状,且只有10%满足PTSD诊断,而对照组(只接受评估,未治疗)则仍有70%符合PTSD诊断。不过5个半月后两组在符合PTSD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BT组的重现和抑郁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7]。 </P>
<P>    CBT同其它心理干预比较的文献也较多。有研究报道对交通事故、工业事故、和暴力事件发生10天后的ASD患者随机分组,进行CBT和支持性心理咨询(每次1.5小时,共五次)。结果发现在治疗结束后和6个月后的随访中CBT组符合PTSD诊断的人数较少。另一个研究比较两种CBT方法延长暴露加焦虑控制(prolonged exposure plus anxiety management)和单独的延长暴露( prolonged exposure alone)与支持性心理咨询的疗效,结果示:与后者相比前两者均可明显降低PTSD症状[8]。 </P>
<P>    目前,亦有基于CBT的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均显示了其急性干预的优势。Gidron et al.应用通过两次经电话形式的记忆重建干预(memory structure intervention)对急诊科交通事故幸存者出院后第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进行电话干预,在3-4月的随访中,PTSD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电话的支持性咨询组,治疗者也提供有关可行的治疗服务的信息)。另一种新形式的CBT治疗通过网上通信干预,结果显示:被干预组侵入、回避症状明显降低且比对照组有更大程度的情绪改善。在干预后6周的随访中,被干预组治疗效果继续保持且进一步改善。 </P>
<P>3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以下简称EMDR)</P>
<P>     EMDR由Francine Shapiro 于1987年创造,最初仅为眼动脱敏(EMD),1991年发展为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治疗的疗程可分为8个步骤,包括采集一般病史和制定计划、稳定和为加工创伤做准备、采集创伤病史、脱敏和修通、巩固植入、身体扫描、结束、反馈与再评估。EMDR通过双侧刺激眼动(可选刺激还有交替击双手、交替的滴答声等)来激活存在于大脑内的适应性信息加工系统,使来访者在过去的创伤中形成的非适应性的或功能障碍的信息的各个方面(表象、情绪、认知、躯体不适、)转化为适应性的解决方式。EMDR对情感和认知的转变可能发生的比传统形式的心理治疗快得多,故常被用于创伤后早期的心理干预。现有的EMDR与CBT比较的研究结果示,EMDR更适于在创伤的早期进行干预,而后者对于慢性PTSD的治疗效果更有效。有一研究评价EMDR疗法中EMD成分对创伤后侵入性症状的疗效,结果显示:EMD与遵守同样操作程序的其他两组(一组患者眼睛凝视固定一处,另一组患者目光无方向指导)比较可明显地减低创伤后的侵入性症状。目前EMDR与其他心理治疗相比较的研究亦较多,如暴露疗法、暴露和认知联合疗法、音乐放松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认知重建结合放松控制、生物反馈放松疗法等,其中除了暴露和认知联合治疗外,EMDR均显示了治疗的优势。但目前仍无关于EMDR在创伤早期(4周内)的随机对照研究,使其早期干预的有效性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另外有些学者指出EMDR的眼动效应似乎过于表面化,因此对其疗效的稳定性质疑[4]。 </P>
<P>4 睡眠动力治疗(sleep dynamic therapy,以下简称SDT) </P>
<P>    睡眠障碍在创伤后应激症状中很常见,如:失眠,不恰当的睡眠卫生习惯,恶梦,但很少有创伤心理治疗将改善睡眠作为基本目标。SDT是一种整合标准非药物睡眠疗法和临床药物治疗的新的干预方法,由Edna Foa在 1991年创立。主要包括6个标准的临床教育操作程序:睡眠质量自评、认知—行为去条件理论(cognitive-behavioral deconditioning theory)教育、认知—行为治疗、睡眠相关的情绪处理、想象操练治疗(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 IRT)、生理睡眠自评。标准的SDT每次2小时,共6次,在一周内完成。SDT的操作程序亦可分解为6个单独的技术,分述如下:①睡眠质量自评,是SDT的核心内容。通常睡眠障碍者往往意识不到、且不易接受有关正常睡眠的一些基本方面,严重的患者睡眠紊乱可影响其认知,使其不能把自己日常的症状与睡眠障碍联系起来。SDT通过睡眠质量教育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从强迫性地注意睡眠数量到合理评价自己的睡眠质量,认识到正常睡眠的特征并与异常相对比,而且睡眠质量同时反映了个体的心理躯体状况,矫正睡眠质量将对睡眠紊乱的每一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矫正精神心理睡眠问题有助于生理睡眠问题的改善,反之亦然。②实施认知行为去条件理论的认知行为教育,目标在于使患者认识到睡眠障碍常伴有的认知歪曲和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如强迫性地担心睡眠数量、计算躺在床上醒着的时间、反复看时钟等。这些行为使其继续维持睡眠障碍并限制重新认知。③认知行为治疗结合睡眠卫生知识帮助患者通过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和睡眠限制(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等疗法建立新的健康睡眠习惯和行为。④睡眠相关的情绪处理包括使患者认识并体验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是如何通过躯体紧张来恶化失眠的,同时让患者认识到抑郁、焦虑可防止患者出现更强烈的情绪反映。⑤想象操练治疗( IRT)从认知上转变患者对噩梦的困扰,使其通过习得和控制的行为来改变噩梦。让患者对所选择的噩梦进行按自己意愿的改变,然后每天对“新梦”预演几分钟,每周处理不得超过两个梦。⑥生理睡眠自评帮助最初由创伤或心理应激引起睡眠混乱的患者认识其可能存在的躯体睡眠障碍(medical sleep disorders),如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目前关于SDT的文献中,Barry J对发生在墨西哥Los Alamos的大火灾中被驱散的人群在事故发生后随即进行SDT干预,在治疗后第12周随访时睡眠紊乱、焦虑、抑郁症状、创伤后应急障碍症状较治疗初有明显而稳定的改善。关于单独应用IRT治疗的文献也较多,如:针对强奸受害者,刑事案件受害者的IRT干预,与上述研究有相同的结论[9、10]。 </P>
<P>    其它创伤后早期心理干预的方法还有创伤悲痛治疗法(traumatic grief treatment ,TGT)、思想场疗法(thought-field therapy,TFT) 、时限创伤治疗(time-limited trauma therapy ,T-LTT)、视觉肌肉知觉分离疗法(visual / kinesthetic dissociation ,V/KD)等。其中有的是整合了人本主义治疗技术,应用想象和生动的暴露技术针对居丧反应的情绪与回避行为的治疗方法,还有的是用于对科索沃战后精神创伤群体心理干预的方法。但由于这些研究缺乏严密的设计,缺乏与目前其它有效治疗方法的比较以及正常恢复组的对照,使其结果缺乏说服力[11]。 </P>
<P>    综合以上,心理汇报、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等治疗方法在灾后应用较为普遍,亦有临床实践的支持性证据,但目前仍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证实哪种类型的早期干预在大灾难后最行之有效。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在创伤后早期的治疗干预过程中应动态地确定治疗目标,适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同时应制定准确有效的规程来确定有发展成慢性创伤后问题的高危个体。 </P>
<P>    目前创伤后心理干预研究领域也面临着挑战,如应用传统的对照组在大灾难后不给予干预或置患者于等候(waiting-list)组时所涉及的研究道德问题;在大灾难后不久进行研究评价可能不易被幸存者接受或会促使症状恶化等问题。基于此最近有学者呼吁发展新的研究策略,提倡在不牺牲科学严密性的前提下做到道德的可接受性。2000年,国际红十字会在关于全球灾难报告中呼吁尽快建立有效援救工作的标准,唤起了界内人士对于发展创伤后心理干预的紧迫性。同年,国际应急创伤研究协会(由4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成员组成)历经一年的时间制定了临床及社区创伤群体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干预国际培训提纲(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i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Trauma Exposed Populations in Clinical and community Settings )[5],为从业人员指明方向,使创伤后精神卫生和心理干预尽量标准化并形成主流的治疗方法。同时亦期望更加有效和详尽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干预标准出台。 </P>

尚未签到

27

主题

319

帖子

2279

积分

爱心精灵王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279

【爱心大使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6: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P>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P>
<P>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P>
<P>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P>
<P>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P>
<P>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P>
<P>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P>
<P>    即是说: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P>
<P>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P>
<P>    治疗的第1步,首先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P>
<P>    治疗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P>
<P>    治疗的第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P>
<P>    治疗的第4步,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P>
<P>    这4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即将消除,求治者就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 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施治者帮助求治者的主要方法。这几乎适用于每一个求治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求治者情况而选用。</P>
<P>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技术;其次是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认知 “家庭作业”以及为促使求治者很好地完成“作业”而提出的相应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他一些技术方法,或不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作为辅助的方法,或只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如决断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方面使用。</P>
<P>    艾利斯曾指出,合理情绪治疗可以倾向于采用多样的技术方法,只要是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合理情绪治疗的框架之中,这都是允许的。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改变求治者的认知。如果施治者的工作重点放在改变求治者的情感和行为上,而很少强调认知改变,那就应怀疑这样的治疗是不是合理情绪疗法了。   </P>
<P>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为艾利斯所创立。他认为,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使施治者得以用所学的方式,向求治者所持有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他人的及周围环境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从而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   </P>
<P>    采用这一辩论方法的施治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求治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提问的方式,可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P>
<P>    ①质疑式。施治者直接了当向求治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您所想的那样发生?”“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患者一般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施治者的质疑,他们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因此,施治者借助这种不断重复和辩论过程,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辩解理屈词穷,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第一,那些不合理的信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第二,那些信念是不站不住脚的;第三,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第四,最终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P>
<P>    ②夸张式。施治者针对求治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把对方信念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例如一个有社交恐怖情绪的求治者说: “别人都看着我。”施治者问:“是否别人不干自己的事情,都围着你看?”对方回答:“没有。”施治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的字样?”答:“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问:“那原来你说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答:“…… 是我头脑中想象的……。”在这段对话中,施治者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前两个问题均可纳入夸张式问题一类。这一提问方式由于使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可取,从而容易让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P>
<P>    如何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施治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寻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从ABC模式入手:</P>
<P>    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渗发性事件A;</P>
<P>    第二,询问对方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对A的反应,即找出C;</P>
<P>    第三,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况,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着手,找出其潜在的看法、信念等;</P>
<P>    第四,分清患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列出来。而在此过程中,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一个个去找,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其次,辩论中积极提问的能促使患者的主动思维。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所应用的辩论的方法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同出一辙。</P>
<P>     卡耐基曾指出:“所谓苏式回答法,就是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以简洁的问题询问对方,使他不得不回答‘是’,第二句也使他不得不说‘是’,接下去每个问题都使他的回答不脱离肯定的范围。等他感觉时,他原先否定的问题,已在不知不觉中回答‘是’了。”两者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目的是让对方作出肯定性回答,而前者更多地是使求治者说“不是”、“没有”等,作出否定性回答。</P>
<P>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也正是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直至逐步放弃其不合理信念。不过使一个人说“不是”往往比使一个人说“是”的阻力更大,也更困难,因为说“是”仅仅是肯定对方的观点,而说“不是”时更多是否定自己的观点。但这一过程比说“是”的过程对求治者触动更深,也有一个使对方经过更多主动思考的过程</P>

尚未签到

27

主题

319

帖子

2279

积分

爱心精灵王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279

【爱心大使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6: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BR>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BR>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BR>   <STRONG><U>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U></STRONG>,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BR>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BR>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BR>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尚未签到

27

主题

319

帖子

2279

积分

爱心精灵王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279

【爱心大使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6: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了一张图片发现没有上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16:34:51编辑过]

尚未签到

27

主题

319

帖子

2279

积分

爱心精灵王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279

【爱心大使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6: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还是不能贴图---我得继续学习才行!本来有几张很有意思的图片要和大家分享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16:36:27编辑过]

尚未签到

122

主题

1085

帖子

6378

积分

元勋

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

积分
6378

【热心家人勋章】【美新路·元老勋章】【择爱而行·工作人员勋章】【超级元勋】

发表于 2005-12-14 17: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纵横四海。</P>
<P>一定慢慢消化这些知识!!</P>
也许你能漫步整个世界,但必须回到你自身。

尚未签到

170

主题

1444

帖子

6694

积分

风云使者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6694

【热心家人勋章】【美新路·老朋友勋章】

发表于 2005-12-15 23: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P>纵横四海,可以到下面的索引帖看看贴图的文章</P>大笔友备忘录
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

尚未签到

170

主题

1444

帖子

6694

积分

风云使者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6694

【热心家人勋章】【美新路·老朋友勋章】

发表于 2005-12-15 23: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BR><BR>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BR><BR>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

尚未签到

18

主题

20

帖子

219

积分

爱心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9
发表于 2005-12-28 18: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大家,我很开心,我也想做一个大朋友的支援者,我已经见过吴姐了,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的QQ::105048055 MSN:sningerli@hotmail.com
我们必须帮助自己,我们可以帮助别人,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帮助。

尚未签到

122

主题

1085

帖子

6378

积分

元勋

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

积分
6378

【热心家人勋章】【美新路·元老勋章】【择爱而行·工作人员勋章】【超级元勋】

发表于 2005-12-28 2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P>欢迎水凝儿的到来![em23][em23][em23][em23][em23]</P>
<P>大朋友志愿者中有心理学背景的不乏其人,海象,纵横四海,阿琴,海尔~~~~~,</P>
<P>现在又来了水凝儿,愿大家一起切磋,在和小朋友交流交往的过程中用上自己学习的知识.</P>
也许你能漫步整个世界,但必须回到你自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 电话: 010-82275730
  • 邮箱: zhaomu@newpathfound.org
  •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元辰鑫大厦E1座638室

本网站运行在腾讯云 首页|站点统计|极简家园|手机版|小黑屋|百度统计|美新路 ( 京ICP备14061082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421号

GMT+8, 2024-5-21 07:11 , Processed in 0.226843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