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很偶然地,在一个活动上认识了一个打工子弟小学的老师。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搭乘地铁回家。
在路上,这个老师跟我提及七月份她们要在某美术馆办一个画展,引起更多人对学校和打工子弟现状的关注,办画展的场地费虽然免掉了,但是要自己筹集水电费以及宣传品的印刷费,两三天的展览,大概需要10万块钱。
在跟我提及这个画展的同时,还跟我提及她们不久前的一个培训,培训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些筹款的方式,其中的一个方式就是让她们自行动员社会大众的力量来筹集。
两个结合在一起,我明白了,有个关于筹款方式的培训,培训老师给大家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筹集活动经费。20个学校老师参加培训,10万块钱,每人5000块钱的任务。
这位老师开始动员周围的同学朋友,接着在吃饭的时候动员饭店的老板筹款,再接下来就是我了。
在跟这个老师的沟通过程中,我首先很质疑她这种筹款方式的效果,很难相信她可以在两个月的时间用这种方式筹到相应的钱。这个老师也是满脸苦色,提及筹款时饭店老板的无奈,和另外一个同事动员五个人换来十块钱的经历。
听完以后,我特别的气愤,对这个所谓的培训老师的气愤,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所谓经验,不顾中国大陆目前的慈善土壤是否适宜,不顾这20位老师是否会因此事而受到心灵的打击,不顾这样的筹款方式是否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在培训之前,自己有没有体验过这种方式?有没有感受到其中的难处?有没有针对这些难处带来的心灵打击给出的应对措施?
这样逢人便说,遇人就讲,发起者打着慈善的旗号,捐赠者担心留下没有爱心被迫捐赠的行为到底能持续多久?难道只是一时兴起玩玩而已?
接着,我又开始质疑这种非正规的筹款方式,没有机构证明,没有统一的行为,单凭个人的一张嘴,这种十叩柴门九不开的方式是否适合筹款?事后邮寄感谢信的举措是否会获得大众的信任?
冷静下来以后,我又在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让动员大众力量的筹款方式显得更正规一些呢?想起大学期间去香港参加暑期交流的经历。那次我们刚好参与了某家慈善机构组织的筹款活动。固定的日期,一大帮的志愿者,统一的筹款袋(硬币放进去自己是没有办法直接取出的),每个人手里的爱心标贴,让每一个路过的人不避让我们的筹款,纷纷慷慨解囊。甚至看到某个人身上贴了好些个爱心标贴(在不同的志愿者那里参与了捐款)和追过来捐款的普通香港市民。最后,这些筹款袋会统一送到汇丰银行进行清点。因为这样的正规,这样的让人放心,所以,这样的筹款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不清楚目前的北京是否适合这种筹款方式,壹基金或者其他慈善机构可以做一些尝试。
想到跟我一样如花一般年龄的女孩子,在那个时候却有一张面露苦色的脸,我迫于心里的难受捐了一些钱,但是我坚决反对这种简单粗暴式的筹款方式,也坚决抨击这位不负责任的所谓培训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