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fan888 发表于 2012-6-26 13:20:59

尚方的读书帖

本帖最后由 scfan888 于 2012-6-26 13:34 编辑

       发现以前读到的内容,好多都忘记了,所以开个小帖,希望能把每日的点滴所得记下来。选择放在这里,也有和大家分享的想法。今天第一天,摘下一段钱穆先生关于人生的话,细细品味:




“    讲到人生实际问题,实跳不出《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之范围之外。
      欲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做到正心和诚意。我们且试问,为何我们不在此大群体内,各自谋求个人小我之出路与打算,与夫个人私生活之享受,而必要贡献我自己,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任呢?我们的人生大道,为何必要只尽义务不问权利?当知此处,实见中国传统学术中,寓有一番宗教精神在内。故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再有宗教。
      宗教在中国社会之所以不发达不长成,因儒家思想内本已含有一番宗教精神,可以来代替宗教功能了。此又为中国文化之一特殊点。而此项宗教精神之获得,则基于各人之心性修养功夫。所以就儒家学术言,正心诚意是“体”,修、齐、治、平是“用”。
      但单有此心,如无具体知识,则此体仍不全,亦发不出用来,因此要致知。若对外在事物,家国天下,漫乎茫然,一无所知,又如何得有修、齐、治、平之用?只要你不能修、齐、治、平,则仍即见你心不正,意不诚。空有此一番心情,表现不出真实功用来,如何能说是心正意诚。心正了,意诚了,自会逼得你去求取知识。”



“心正了,意诚了,自会逼得你去求取知识。”

钱伟长为国而学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与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他是钱穆先生的亲侄,幼时跟随叔父长大。1931年,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系主任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钱伟长也通过勤奋学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1940年至1942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1942年至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46年归国后,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后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xiaochen 发表于 2012-6-26 13:49:10

好帖子呀,期待坚持下去

Rip_Michael 发表于 2012-6-26 14:10:03

真不想断楼~尚方可以提前埋坑哟~

JL 发表于 2012-6-26 16:09:55

“心正了,意诚了,自会逼得你去求取知识。”很赞!

睡猫豹子 发表于 2012-6-26 17:12:41

本帖最后由 睡猫豹子 于 2012-7-1 12:32 编辑

分享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用”。只有心与诚意才是体,说的很好。

alice_412004 发表于 2012-6-26 17:43:36

尚方,一直分享下去哦!

haodong 发表于 2012-6-26 22:35:02

很敬佩这些有民族责任感的志士伟人;他们才是中华的脊梁

scfan888 发表于 2012-6-27 12:54:20

本帖最后由 scfan888 于 2012-6-27 12:56 编辑

haodong 发表于 2012-6-26 22:35 http://www.newpathfound.org/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敬佩这些有民族责任感的志士伟人;他们才是中华的脊梁


      是啊,我也很敬佩他们,尤其昨天中午刚读完第五讲的时候,昨晚继续读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第六讲(我上面节选的是第五讲的内容),读过后对“民族脊梁”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新的改变:

“    在中国历史上,正为有此许多衰世乱世的人物,有此许多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有此许多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才使中国历史文化绵延不缀,直到于今,经历了四五千年的长时期,而依然存在。故我劝诸位,处衰世乱世不足怕,就是不得志或失败了,亦不足怕。甚至于无所表现无所作为,同样不足怕。主要的在如何成得一人物。有了人物,下面自然会不断有历史。但如何才算得一人物呢?此正是我这一讲演所要提出,请诸位去细心研究的。

    六上面所说,似乎像指中国古人所谓立德立功与立言的三不朽而言。德指的人格方面,功指的事业方面,言指的思想与学术方面。现在再就中国的文学方面略有陈述,文学不必全是立言。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代崇拜的三大文学家,屈原、陶渊明与杜甫,此三人,皆为众熟知。屈原可说是一位在政治上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陶渊明则是一位不愿有所表现的人物,杜甫则是意欲求有表现而终无机会让他表现的人物。他们均以自己一份赤忱的热情,透过文学,而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来。上面说过,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现,别人反而对他为人不易有更深的觉察。惟在衰乱之世,不得志,失败了,或是无表现,这样的人,凡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内心意志来,如上三人均是。不但文学如此,艺术亦然。如宋末郑所南画兰,即是最好之一例。又如元末高士倪云林,明末八大山人与石涛等,此等诗人画家在历史上可谓一无表现,但历史却在他们的艺术与他们的诗文上表现出来了。他们无事功可表现,所表现的则是他们之心志。由他们之心志,可以想见他们之时代,故说历史在他们之诗文艺术上表现了。”

……

“    昔顾亭林尝云:“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又说:“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亭林所谓保国与亡国,是指一国之政治言。所谓保天下与亡天下,则指民族文化之绝续言。

      我上面所说那些历史人物,则多是有志保天下的人。他们在历史上,有许多亦仅只是一匹夫。但文化绝续,时运兴衰之大责任,他们却把己身来担起。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衰更乱。可是我们的处境,比起古人来,实未见困难更甚。如我们能设身处地,平心去研究我们历史上许多处衰世乱世的人物,许多不得志失败的人物,甚至许多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便知今天的天下兴亡,我们也实在责有难逃。若我们脱离现实,只驰心空想汉、唐盛世,只驰心空想一旦得意来做一个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则深恐河清难俟,我们也只有嗟叹终老,但也好因此把我们的责任交卸净尽了。”

……

“    今天我们只看重得志成功和有表现的人,却忽略了那些不得志失败和无表现的人。因此也遂觉到自己并无责任可言。诸位当知,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但在今天,我们心目中已无此等人物的地位存在。纵使尚有隐了的贤人,我们也将觌面不相识,此实是中国文化的极大不幸极大危机。我们当求再认识此等人物之可贵。人或问,我一匹夫,怎能负起天下兴亡之大责?其实匹夫也好,匹妇也好,只要他能像像样样地做一人,便是此责已尽。

    从人物来讲历史,近人或许已认为是落伍了。至于研究历史而注意的这些无表现的人物,近人将更认为此与历史无关。此话亦不错,此等人本可以不载入历史。但历史的大命脉正在此等人身上。中国历史之伟大,正在其由大批若和历史不相干之人来负荷此历史。诸位今天,也莫要认为自己和历史不相干,诸位亦正该负荷起此历史之重任。或有人问:你是讲历史的,将来中国前途如何,你该有一看法。其实我亦哪能烛见未来。我只见向来历史是如此,在此乱世,我亦只能说:“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诸为或许又会问,现在时代变了,人人得有一分自由,该有一番表现,为何却要置身事外做一无表现的人?此则又须回复到我上次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题。

    当知各人的成败,全视其“志”“业”。但业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们自难有把握要业必成。志则是内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故对每一人,且莫问其事业,当先看其意志。中国古人又说“诗言志”,中国人有时把此志只在文学中诗中来表现。若我们把西方人观点来看中国人,有时觉得像是不积极,无力量,无奋斗精神。我亦常说中国史像似一首诗。但诗中有志,看似柔软无力,却已表现出无限力量。诗可以风,我们不得已而思其次,不治史,姑且学诗。中国诗里的理想境界,则必是具有风力的。风来了,万物滋生。诸位若能从诗中披拂到一些古人之风,诸位又若能把此风吹向他处,吹向将来。诸位当知风是无物能阻的。风大了,自能所向披靡。且待我们大家来吹嘘成风吧!”


haodong 发表于 2012-6-27 14:09:12

其实当下很多人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认知有断层,这并不奇怪的;原因有二:
一是当权者为了某种政治目的,阉割甚至篡改很多先贤的思想;比如儒家的忠君思想,从来都应该与爱民紧密联系的,可很多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把忠君意识无限放大,豢养臣下成为奴才而非人才,终于导致了近代东方文明全方位落后于西方。(可笑的是,历史上的西方一直都是野蛮民族,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圈死了自己的出路);第二,文*革再一次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要想恢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某种机缘。
因而,作为思想上有断层的一代人,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有迷茫也属正常;好在当下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这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有意义的;缺乏自我认可的人,不是自信的;缺乏自我认可的民族,不可能自强。

scfan888 发表于 2012-6-28 12:45:52

6月28日 读萧翰《最后一课》分享

      ——人的一生如何度过
      ——如何获得幸福

   
   你们这一生将怎样度过?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问之万人,答案相同,就是希望过得幸福。
   我今天最想讲的是,假定我们在物质层面的基本问题都能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像前面说的那样将自己心中的美传递给外在的世界,使得自己永远保持着这样一种美丽和谐的精神状态,保持了这样的状态便是幸福。
   
   这当然涉及世界观问题,涉及信仰问题。但是信仰之下,应该有一些非常具体的获得幸福的方法。依我之见,这个法门只有三个字
   
   “爱”和“创造”。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无论是对什么的爱,都将会是幸福的。因为爱是忘我,是付出,是为了别人快乐,为了别人幸福。英国的詹姆斯.里德写过一本《基督的人生观》,对于完满人生有个三条件说,即一个最终的目标,这涉及信仰,人有这样的最终目标,就能将日常生活的所有行动都统一到这一目标之下,而不会发生虚无感的问题;是否为自己一个人活着,如果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这人不可能幸福,因为太自私,太有我;是否能够处理遇到的一切事情,这是前两个条件的延伸,没有前面两条,人就无法处理遇到的所有事情。因此,爱就变得极端重要。爱是付出的概念,而不是获得的概念。

      不过,我要提醒你们的是,不要轻易地把爱情和性混为一谈,性固然是基本的人欲,但并不总是与爱情同在,在你们这样的纯情阶段,我以为应该更重情,而不是性。如果感情未到,急于性结合,可能恰恰是最伤害情的,它可能导致的恶果是你不管经历多少性,也无法体会爱到底是什么。看看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还有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舞女》,也许你们会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一点感悟:情与性不同,有时差得很远,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在它们不能统一的时候。

      爱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有一条道路,也通往幸福,就是创造。
   
      创造当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思想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有技术的创造,生活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创造都会使人达到幸福。
   
      创造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在本质上是什么,是自由!这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在竭力地督促你们能够自由地思想,抛开以前那些垃圾教材,要触动你们自己的强烈求知欲,当你们打开了自己这扇思维的自由之门以后,你们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世界是多么美妙。这个年龄段,就是你们博览群书的年龄,离开了大学,你们将会发现,读书的时间会大大减少。所以我热切地希望你们考试成绩不要太好,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读教材以外的书,你们要在大学时期,打下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神、文、史、哲、科、艺。
   
      神,是神学,就是与信仰相关的一切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依教、印度教……,与这些宗教相关的书统统都可属于神学范畴,找几本经典的介绍性的好书,接触一下,就会在你们的人生观中留下一个伏笔,也许哪天开花结果,你发现自己有信仰了,那我祝贺你们;
   
      文,是文学,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评论,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字艺术精华都在这里了。尤其要多读诗歌和小说,例如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诗,以及现代诗中的精华,例如顾城、海子等等,还有一些译得不错的外国诗。小说中,《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都应该读,前者是中国小说的顶峰,后者是外国小说的顶峰,当然还有很多一流的外国小说,作家太多就不举例了。
   
      史,就是历史,这方面的书也是数不胜数,中国的,《史记》总该读吧,本来前四史都应该读,但你们可能会说时间不够,那降到最低标准,《史记》是必读的中国史籍,如果有时间也应该读《资治通鉴》,至于其他的史书,就看你们自己的兴趣了,不过,比较像样的通史性的作品必须读上几部,例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至于其他的通史著作没见过特别好的,不读关系也不大。但是,如果对其文字以及思想本身要求不很高,仅仅是知识性需求的话,吕思勉先生的一些通史性作品还是值得读的,例如他的《白话本国史》。外国史方面,可选择的范围很广,例如美国拉尔夫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系列等等,就不再举例子了。
   
      哲,就是哲学,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很多,应该从哲学史入手,我的经验是德国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最好,其次是美国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至于那部名气很大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并不喜欢。看了这些哲学史著作之后,你自然会知道自己应该看什么具体的哲学著作。
   
      科,当然是科学,这方面的书,我们主要是读科普性的读物,例如阿西莫夫的书,卡尔.萨根的书,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一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作品,这些书有助于我们摆脱科盲这尴尬的身份,扩大我们的视野;
   
      艺,就是艺术,范围很广,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影视……,这些不但要从形成文字的文本去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亲炙,就是亲身接触,有些甚至去学习具体的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是最直接感受世界的方式,因此对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一个纯粹以美为表达对象的世界,对于人格的培养以及道德素养的培育都至关重要,请大家不要误以为艺术只是一件奢侈的事,“美学是伦理学之母”,这是198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受奖演说中说过的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往往是与善连在一起的。
   
      我希望诸君对上述这些所有人类智慧的积累都能够有兴趣,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有了那么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你们最终必将很清楚地知道最喜欢做什么事,有了你毕生喜欢的事情,你热爱它们,你就会自由地去思想,去创造,而创造将使你的生活永远充满新生的力量,永远充满活力,使你的精神灵魂生命永葆青春。因此创造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会在给你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创造也是人世间所有事情中最美好的事之一。

   如果,你们在大学期间打下很好的各方面基础,包括人文、社科、自科,那么你们的这颗心灵就不会是乏味、枯萎、老化的,而将是活泼、新鲜、年轻,充满创造力的,这样你无论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你都将在工作本身中找到创造的乐趣,即使工作本身不允许你们发挥太多的创造力,你们也会在工作之外,过上十分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也能够帮助你们抵御生活中的许多艰难,让人在艰难中有寄托,有乐趣,有希望。


【注:以上节选内容都可以在我的“日志”中找到相对完整的篇章】

scfan888 发表于 2012-6-29 14:27:00


      昨天收到小妖分享的林世儒先生的两篇小文,分别是《当下觉知:把小事做好》和《调整身态即可改变心态》 ,看了很有收获的,全文我已经放在日志里了,感兴趣的家人可以移步一阅。

      林先生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心灵成长的法门,他主张通过觉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一行一动,包括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努力将它们做好,即可实现心灵成长的目的。
      这一方法无需掌握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每日痛苦地打坐冥想,很有些靠近我所理解的台湾的“生活禅”的理念(当然我本身对生活禅一知半解,而且生活禅在佛教界一直处于是改良还是旁门外道的争议之中)。下面仅就我的一点初浅理解谈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一、看到文章一开始的部分,铁诺和尚去拜访南英和尚时,“南英将铁诺引进到僧房之后问说:「我猜你把木屐放在前庭门口了,但不知道你是把雨伞放在木屐的右边呢?还是木屐的左边啊?」”,一下想起曾经和Q君一起去食堂的路上,Q君跟我说的话:“走路的时候,就全心和走路在一起,体验你的每一次迈步,感受你每一个脚趾的存在;吃饭的时候,就和吃饭在一起,体会每一次咀嚼,每一粒大米在口中的香气”,从而达至生命全然地在此刻,“活在当下”的状态。当时说者谆谆,听者藐藐,哪里谈得上什么体会,直至此时读到上面一部分,才始开始有些回味出来。
      说到这知道和做到、明白和内化之间的关系,我真的很喜欢文中的两个小例子,所以无妨也附庸一下当下爱好传播一些“心灵鸡汤”小文的风雅,复制如下:
         “白居易……,便诘难鸟窠,问其佛法大意究竟如何?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到后嗤之以鼻:「三岁小儿也知这道理,你老人家说的不全是废话么?」禅师微笑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有一位新到的僧人问师父︰「请师父开示修行的要点。」大师回答︰「饿时吃饭困来眠。」僧人「这贩夫走卒都会啊」师父说「不一样啊﹗他们吃饭时千般思索,睡觉时万般思量」。”

      二、“课后三天一位学员说他平常丢三落四,但他开始注意移动时不发出声音,很奇怪的是,不再掉东西了,开始会记得东西放哪,再也不会找不到钥匙了。”我自来有丢三落四的习惯,经常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东西放哪儿回头就忘了,及至读到《辂别传》中管辂对邓飏和何晏的评语:“夫邓之行步,则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谓之鬼躁。何之视候,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一时悚然而惊,心内始忧,希望自己能有所改变。

      三、“身体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它,如果能在它移动时,观察它是如何移动的,那么就会有和数息的相同效果,让心思不再散乱,同时还能增加敏锐度和觉知力。这些都是心灵成长的基础,打好基础在学习上即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试着在生活中尽量保持脊椎与地面垂直,行动中尽量不发出声音,只要练习一星期一定会有令人料想不到的好成果。”    看起来这还真是一个好方法,值得一试。


scfan888 发表于 2012-7-1 11:41:29


《大学毕业典礼该是什么样?》

昨天《新京报》的一篇文章,在站地铁的时候,惊鸿一瞥,今天又有缘再看到,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

“第一,关于“知书”。要是有一天,你半夜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好久不读书,而且没有任何异常感觉时,那就证明你已经开始堕落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是贫还是富。不是说“读书”这行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远离书本本身,说明你已经满足于现实与现世,不再苦苦追寻,不再奋力抗争,也不再独立思考了。”

“第二,关于“知耻”。大家肯定记得《礼记·中庸》的话:“知耻近乎勇”。而明末清初大儒、那位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称:“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也就是说,士大夫的无耻,乃整个时代堕落的表征。”

睡猫豹子 发表于 2012-7-1 12:50:22

一间茅舍,一杯清泉松枝煮出的茶,一只喝茶用的兔毫盏,岩边的一棵古松,窗前的一本芭蕉,一架线装的古书,一方润笔发墨的旧砚,一张俊逸的黄花梨画案,远处传来微雨中的一二声鹧鸪,如铁的梅枝上落就的一层白雪……
找一张这个境界的图片还真吧容易,这张如何,能否体会你的心意?

scfan888 发表于 2012-7-2 13:51:37


在看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概念有点多,为了避免乱掉,先整理在下边:

对形成哲学对象的那些问题的整个范围作一次简略的全面检阅:

    1.理论问题。是指那些一部分属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一部分属于对认知过程本身的研究问题。    处理第一类时要区别现实世界整体的一般问题与现实世界所属各个领域的问题。    前者,即解释宇宙的最高原则和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的总的观察,便形成形而上学问题,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科学即基础科学,现在通称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文集中,它的位置放在“物理学之后”(“afterphysics”)。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宇宙的一神论观点,他也称这知识分支为神学。    后来的作家也把理性神学或自然神学当作形而上学的分支。    现实世界的特殊领域是自然界和历史。    在自然界领域里,必须区分外部自然界和内部自然界。    由外部自然界所呈现的知识问题称为宇宙论的问题,或者特称自然哲学问题,或者叫作物理学问题。    对内部自然界,即对意识,意识状态和意识活动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任务。    对历史作哲学的思考,如只限于研究那些主宰各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规律,则仍属于理论哲学的范围;然而,因为历史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领域,所以,如果历史哲学处理的是被作为整体看待的历史的发展目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目的,那么历史哲学问题就属于实践问题的范畴了。    对知识本身的研究称作逻辑(就此词的广义而言),有时也称作认识论(noetic)。    如果我们研究的是知识如何产生的问题,这种心理-发生学的思考就属于心理学的范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建立据以估阶我们的观念关于真理价值的规范或标准,我们便称这些规范和标准为逻辑律,并将对此等逻辑律的研究命名为狭义的逻辑。    对逻辑律的应用便产生方法论,此方法论又发展了按照知识的不同目的而系统地安排科学活动的法规。    最后,产生有关人类认知能力的范围和极限的问题,以及产生有关认知能力对被认知的现实的关系问题,便形成了认识论的对象。    2.实践问题一般是指在研究被目的所决定的人类活动时所产生的问题。在这里,也可能是处理心理-发生学问题,这就属于心理学的部门。另一方面,从伦理规范和伦理标准的观点来考虑人类活动的科学便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所谓狭义的道德,通常理解为对道德戒律的提出和奠定。然而,因为所有道德行为都与社会有关,因此附属于道德学或伦理学的,还有狭义的社会哲学 (社会学,这个不贴切的名词,可能永久代表了它)与法律哲学或权利哲学。就人类社会的理想构成历史的基本意义这一点而论,历史哲学,正如上述,也属这个范畴。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与艺术、宗教有关的问题也属于实践问题。自上世纪末以来,引进了美学这一名称,指的是对美和艺术的性质作哲学的研究。如果说,哲学把宗教生活作为对象,其用意不是打算提供一种神性的科学,而是研究关于人类的宗教活动,那么我们称这种学科为宗教哲学。

      整个哲学史就要按照下述划分方案处理;用这种方法阐述,就会解释得更准确,证明得更详尽:
      (1)希腊哲学:从开始有科学思想起到亚里士多德之死,——纪元前约600 年到纪元前322 年。
      (2)希腊化-罗马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之死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消亡,——从纪元前 322 年到纪元后500 年。
      (3)中世纪哲学:从奥古斯丁到库萨的尼古拉,——从第五世纪到第十五世纪。
      (4)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从第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
      (5)启蒙时期哲学:从洛克到莱辛之死,——1689——1781年。
      (6)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和赫尔巴特,——1781—1820年。
      (7)十九世纪哲学。


企鹅PINGU 发表于 2012-7-2 18:31:48

一下子读这么多能消化吗

scfan888 发表于 2012-7-2 19:34:47

企鹅PINGU 发表于 2012-7-2 18: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下子读这么多能消化吗

嗯 上面每一篇文章每一遍都是认真读的,读完又尝试了思考和领悟。
这些放上来的东西,要么是读了后很有触动,为了分享;要么就是内容博杂,怕混淆,备忘用的。

哈哈,不过还是要赞企鹅你一下就发现了要害,我每天看书的速度当然是没有这么快的,我是开始读了一段书之后,才想到要开帖。
而且因为一些机缘,这几天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基本上就在读书和思考中度过的了。
即便如此,我这边还没有发帖的“存货”也不多了。{:soso_e128:}

企鹅PINGU 发表于 2012-7-2 22:11:05

scfan888 发表于 2012-7-2 19: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 上面每一篇文章每一遍都是认真读的,读完又尝试了思考和领悟。
这些放上来的东西,要么是读了后很有触 ...

呵呵尚方啊先为你的良苦用心 鼓掌!!!

其实 看到有关哲学的 鹅真是好开心 只是 现在理论的严重不足 已经。。。(⊙o⊙)…

突然有了个想法呢{:10_243:}

睡猫豹子 发表于 2012-7-3 11:39:07

哲学我也喜欢研究,《易经》是我的最爱。

睡猫豹子 发表于 2012-7-3 11:42:18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话说的很富有哲理。

scfan888 发表于 2012-7-4 13:19:34

企鹅PINGU 发表于 2012-7-2 22: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尚方啊先为你的良苦用心 鼓掌!!!

其实 看到有关哲学的 鹅真是好开心 只是 现在理论的严重不 ...

哈哈 不着急,当你开始思考生命,终会触及哲学。
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在其中就会有感悟,而这思考和感悟就可以算是大哲学的范畴了。
这时,你已经和世界上的思想家、哲学家做着一样的事情;你对自然和生命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是人类的财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尚方的读书帖